光泽郑成功抗清史迹探寻记

发布时间:2019-10-25 文章来源:郑成功网 阅读 : 2749

光泽郑成功抗清史迹探寻记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毕其一生精力,干了两件大事:即抗清和驱除荷虏、收复台湾,名留青史。其中他曾在闽北光泽抗清的史实,人们却知道不多。9月中旬,泉州郑成功研究会组织人员,驱车数百公里,深入闽北光泽县山林之中,探寻郑成功当年抵御清兵入侵的史迹,收获颇丰。



光泽县位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脉北段,富屯溪上游,素有浙赣入闽之咽喉。明清时期,中原入闽的交通要道有三条:一条由抚州的黎川经杉关到邵武,一条由上饶的铅山经分水关到崇安,一条由上饶的广丰经二渡关或由浙江衢州的江山经仙霞关到浦城。这三条入闽通道中,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光泽县志》记载,唐宋元明年间,为镇守县境,抵御外寇入境而建关隘。利用山道险处而立障设防。从北而南它们有:分水关、杉关、铁牛关、山头关等9座山关和金家隘、蛇岭隘、台尖隘、孔坑隘、白虎隘等13座山隘。这些关隘遥相呼应,如屏障雄立在县境周边,护卫着光泽大地的安宁。



在当地人的引领下,我们首先来到杉关。该关位于县西杉岭之上,城墙高耸,地势陡峭,山势险,易守难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民间传说:“杉关失,光泽丢”。守住杉关就守住光泽,守住光泽就等于守住了福建。如丢失了杉关,闽地将屏障全无,无险可守,清兵势必会长驱直入。所以素有“瓯闽西户”之称,或“全闽第一关"370多年前,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青年郑成功从戎闽北、被封“忠孝伯”爵位和“招讨大将军”,临危受命、立志报国,追随南明隆武皇帝征战闽北。郑成功在此镇定自若,指挥将士踞险坚守,阻清军于杉关之外。站在关上,我们仿佛看到昔日的烽火台还注视着前方,及时根据敌情发出信号。



接着,我们又来到光泽县城西北面30公里的牛岭坑,爬了20多分钟崎岖不平的山路,穿过密密丛生的荆棘和树木,好不容易找到郑成功曾经驻守的铁牛关。关内外岩石嶙峋,峭削直立。关势两山中凹成一路,旁扼险滩,且有深涧环护,如铁桶般坚固,故称铁牛关。关上炮楼立于山顶,逼视关外,素来喻为闽赣北面通道的"咽喉之地"。铁牛关层峦叠嶂,峭壁挺立,山高谷深,地形十分险要,是闽、赣交界"九关十三隘"之一,历来为兵家攻略福建必争之地。现关堞残长约15米,残高3米,关门石构,高2.7米,深4.5米,横额上嵌"铁牛关"三字,楷书、阴刻。隆武皇帝的下旨让郑成功赴光泽守关,郑成功明白身负重任,要以自己的才能来回报隆武帝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他在这里慷慨激昂,鼓动士气,分析敌情,布署兵力,训练军士,并加固关隘工事,做长期坚守准备。他殚精竭虑,日夜不停,来回巡守。然而杉关固然重要,而铁牛关也是“闽赣咽喉”之地,地方险要,为杉关右翼护障。还有分水关、山头关等也都在重要通道上,作用不能忽视;为严防清军侧面攻进,他一刻不敢懈怠,日夜坚守在关上。身先士卒,抗击清兵的进攻。由于地势险峻,防守严密,清军一时不能从此地而过。郑成功利用光泽险要的地势,抵挡了清兵精锐数月,阻止了清兵入闽的脚步,深得南明帝称赞。可是天意不能如人愿,
16466月清兵从闽北浦城的仙霞关突入,对光泽形成包抄之势。此时郑成功遵帝命挂招讨大将军印奉命而撤,率兵移守在仙霞岭上,监视清军动向。七月延平失守,郑成功只好领兵回师而退守福州、闽南,继续进行抗清活动。从而结束了在光泽守关、抗击清兵的历史。



16463月到7月,郑成功在闽北、在光泽约有4个月时间布防镇守,留下了一段闪光的足迹。郑成功与闽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南平(延平),他临危受命,向隆武帝提出“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著名的“延平条陈”,开始了他反抗民族压迫斗争的生涯。面对强大清军,他自延平出兵拒敌,担负起闽赣交界的杉关、铁牛关、分水关、山头关、崇关和浦城仙霞关的防务重任,留下众多足迹,特别是光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却写下了他一生早期抗清复明的事迹,让光泽人永远地铭记。所以说闽北是郑成功军政生涯的起点地、驱荷复台的策源地,“通洋裕国”思想的诞生地,“延平王”的封号地。



考察期间,我们还特地到光泽县崇仁乡儒堂村郑家自然村了解,发现郑氏集团这里的人们对郑成功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为了子孙后代经常缅怀郑成功,村里正在兴建“光泽县闽浙赣边关郑成功纪念园”,准备分三期建设,建筑面积1540平方米,广场绿地等2500平方米,由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台中郑成功纪念馆、光泽县郑氏宗亲联谊会三方合作建设。第一期拟在明年上半年修缮好,马上进行园内馆展布置,争取明年年底开放。村子有36200多人,据说是是在明末清初战乱时郑氏三兄弟从南安石井结伴逃到山区光泽的,与郑成功同族同宗。    

(李世杰)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