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郑时期王忠孝与台湾

发布时间:2014-12-09 文章来源:郑成功网 阅读 : 7346

明郑时期王忠孝与台湾



 



朱定波



 



【内容提要:明郑时期王忠孝是郑成功的重要幕僚,曾对郑成功收复台湾有着历史影响,是对台湾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王忠孝长年先后追随各南明政权抗清,竭尽心智力图匡复明室。王忠孝举兵依附郑成功抗清复明,为此遭清军多次围捕残杀族亲。王忠孝举荐陈永华辅佐郑氏政权,陈永华为台湾社会发展做出了引人瞩目的历史贡献。王忠孝述作《惠安王忠孝公全集》保存许多关于郑成功抗清复明和统一台湾的重要史料,是研究明末清初台湾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由于王忠孝作为有功于台湾社会的著名文教之士对台湾发展的历史作用,在台湾台南的延平郡王祠和鹿港文开书院,均设灵位配祀让台湾民众祭拜王忠孝。今天,我们进一步探析明郑时期王忠孝与台湾的关系,对于充分认识王忠孝的历史影响与地位作用、推动对涉台历史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和闽台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明郑时期王忠孝,是郑成功的重要幕僚,曾对郑成功收复台湾有着历史影响,是对台湾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由于受到不同时代环境制约造成对明郑时期王忠孝的历史偏见,王忠孝对台湾社会的历史影响始终不能被人们所重视。今天我们通过收集两岸文史资料和多次实地调查,进一步探析明郑时期王忠孝与台湾的关系,这对于充分认识王忠孝的历史影响与地位作用、推动对涉台历史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和闽台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王忠孝是明末著名的遗臣志士



据《惠安王忠孝公全集》载:王忠孝,字长孺,号愧两,1593623日(明万历二十一年)出生于现福建省泉港区沙格村。据沙格村《蟹谷王氏族谱》记载,王忠孝少而好学,聪颖质慧;八、九岁时就能诵读《孝经》、《四书》等诗文,1628年(明崇祯元年)参加科考,登进士。



清乾隆《泉州府志王忠孝》载:王忠孝“性介慎、不轻取与”而廉名;1629年(明崇祯二年)授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题守正阳永定门;1630年(明崇祯三年)因应变接济军粮有功,被大司农题荐督运大通桥;旋改授蓟西密云粮储。



王忠孝任内悉心平核,宿弊一清;但由于得罪了朝廷权贵昏闱,多次遭陷害被逮捕入狱;连横《台湾通史王忠孝》载:“劾太监,忤旨,廷杖下狱”,但他“犹挺闽人气质,抗不服罪”。刑部初拟流放,户部属僚齐集都门吁请免议刑,密云州兵民亦成群结队赴京诉冤,朝野为之震动,后终得洗冤。



1645年(清顺治二年)福王朱由崧监国金陵(即位南京改元弘光,是为南明)。经史可法特疏首举,福王下诏授王忠孝为绍兴府知府、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忠孝推辞不受。



1645年闰6月(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建号隆武,是为隆武帝,授王忠孝为光禄寺少卿。



1646年正月(明隆武二年),王忠孝琉陈慎用人、审布置、核额饷、汰将领、清言路、实图治六事,获得了隆武帝赞赏。连横《台湾通史王忠孝》载:“帝大喜,授兵部左侍郎、总督军务,赐尚方剑,便宜行事”。



1646年(清顺治三年)1118明桂王朱由榔即位于广东肇庆;于1647年(清顺治四年、南明改元永历元年)明桂王朱由榔诏授王忠孝为兵部右侍郎、太常寺正卿。



明郑时期王忠孝长年坚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晚年在台湾生活;他逝世于1666428日(明永历二十年、清康熙五年),享年七十四岁。



二、王忠孝竭尽心智组织义军抗清复明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清兵入关,明亡。清乾隆《泉州府志王忠孝》载:王忠孝“甲申闻变,哭呕血”;《惠安王忠孝公全集》中“甲申闻变”叙,“臣民甫闻变,哭声恸九霄”。王忠孝长期追随各南明政权抗清,曾先后向南明唐王(隆武帝)、鲁王(鲁监国)、桂王(永历帝)等上疏,力图匡复明室。1646年(清顺治三年)郑成功遇到从福州溯闽江而上去延平的王忠孝,王忠孝痛哭流涕。郑成功紧握其手,遙望战火滾滾的闽北延平山城說:“哭無益也!吾叔侄在,且为后图!”



1646年(清顺治三年)清兵入闽攻克福州,明隆武帝亡。《惠安王忠孝公全集》“自状”和郑成功部将洪旭“王忠孝传”等记载,王忠孝在“丁亥夏,与鸿逵、成功、及光禄卿诸葛倬、都宪沈铨期、职方郎张正声、礼科郭符甲、翰林林垐、御史林兰友,同时举事,收复郡邑,义声大振”。王忠孝与郑成功携手征战闽粤东南沿海,并经常与郑成功的抗清将领书札联系;其中《惠安王忠孝公全集》收集王忠孝给郑成功书札11次,则充分反映了王忠孝竭尽心智筹划并参加抗清复明的重大史实。



1647年(清顺治四年),王忠孝与本邑明御史郑耀星在莆仙惠一带建立基地、招募兵員、组织义军,举兵扯起反清复明义旗。据福建枫亭文化研究会在《枫亭志》的研究资料称,王忠孝和仙游、惠安两地的抗清名臣林兰友、唐显悦等,聚众结寨于仙游北坑岩酒池之巅,志图兴复。《惠安王忠孝公全集》中“自状”记叙:夏秋间“鸠集千余人”,“南与赐姓叔侄、郭介蓭、张冲至相望,北与林自芳、林子野响应,而一时莆惠蜂起。余师徒日盛,声势日振,莆惠二城或内应,或自遁,皆复我明土矣”。



在枫亭西明寺周围的酒池寨、九社村文子寨一带,以及仙游古驿道交通关隘梅岭、惠安沙格、莆田吉寥等地,王忠孝组织抗清复明义军开展活动声势浩大,这支抗清义军配合其他抗清军队攻克了兴化郡城。《惠安王忠孝公全集》中“与李官书”载,王忠孝写给清军在兴化郡城李姓守令的劝降信称:“今义师四起,郡县收复,孤城之外,人尽思明”;这可印证抗清义军的活动和影响。



据传,王忠孝积极为郑军筹措粮饷,在仙游郊尾的染店和承天寺设有粮库,军粮经沙格,由其长兄组织船只源源不断地运往金厦给郑成功军队。郊尾承天寺至今仍保存着1647年“丁亥年5月”王忠孝亲笔题词:“沙村好处多逢寺,山叶红时绝胜春”的香炉。抗清义军后因事权不一、义军互斗、缺乏粮饷等各种原因,王忠孝等“姑解散师徒,决计渡海”。



1648年(清顺治五年),王忠孝与沈铨期(南安人,明崇祯16年进士)、卢若腾(金门人,明崇祯12年进士)、辜朝荐等都趋赴厦门,依附郑成功抗清活动,谋复明室。连横《台湾通史王忠孝》载:“忠孝往见,欲官之,辞,乃待以宾礼”。郑成功时常向王忠孝征询军国大计,王忠孝对军国大事则多常建言、“多所赞划”、多有建树;郑成功多次要委以王忠孝官职,但他仍“固辞不受”。



三、王忠孝举荐陈永华辅佐郑氏政权



为了匡复明室,郑成功在厦门岛设六官并储贤、育胄两馆於中左,广招明末遗臣名士,延揽天下士子,礼待避乱缙坤。1656年(明永历十年)王忠孝推荐同安教谕陈鼎之子、时年23岁的陈永华给郑成功,称陈永华有“经济之才”,可以辅佐郑氏政权。连横《台湾通史》载:郑成功与陈永华谈论时事,终日不倦,并且兴奋地说:复甫,你是当今的卧龙先生;不久郑氏政权授予陈永华为参军,并以宾礼相待。



陈永华,字复甫,福建同安人。其父陈鼎,1627年(明天启七年)举人,甲申之变后回乡躬耕;1648年(明永历二年)郑成功攻克同安,授陈鼎为教谕。清军攻陷同安城后,陈鼎在明伦堂自缢,陈永华出逃,之后他下决心把匡复明室作为己任。



富有远见的咨议参军陈永华,在被郑成功任用后,成为郑氏政权的得力辅佐。1665年(清康熙四年)陈永华向郑经建议:“建圣庙,立学校,以收人材,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陈永华多方礼聘文人渡台,推行以学校与科举结合的择才办法,在组织台湾经济开发、发展文化和教育,立下了不朽功勋,为台湾社会发展做出了引人瞩目的历史贡献。



四、王忠孝与郑成功的深厚情谊



王忠孝曾与郑成功共事隆武帝,隆武帝亡后又曾合谋举兵抗清;王忠孝举兵失败后入厦依附郑成功抗清复明,并成为郑成功的知己。



《惠安王忠孝公全集》载,王忠孝给郑成功书信中表示“仰冀旦晚光复”,称赞郑成功为抗清的“中流砥柱”,盛赞郑成功的治理业绩;指出“赐姓力图兴复,秉钺简旅,籍兹岛权舆,盖大明日月系焉。其区錧漳泉,襟要衣冠,生齿甲于列邑,而楼橹辐楱,贸迁讫于裔夷,殆俨然钜都也”。



作为抗清复明的志同道合者,在征战之余郑成功曾与王忠孝对弈。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一幅“延平王郑成功与王忠孝对弈图”,上方有“螺阳王忠孝拜手敬书”的亲笔题跋《百字赞》曰:“俨乎其神,若有思,蔼乎其容,若可即;盖其气吞湖海,胸藏甲兵;自为秀才,便以天下为己责;而况遭时艰危,能不奋然一击!靓公雄姿,直欲一蹴而抵黄龙府,又何有于半壁,无忘以淝水之捷,足快人心,偶托赌墅以自适;公之胜算,早在局中,是岂寻常所能测识?”



王忠孝对郑成功高度景仰,不仅称誉郑成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气概,而且盛赞郑成功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识和气质,尤其是对郑成功运筹帷幄的王者风范,极为倾服和敬重。



王忠孝族人称,2000713日,中国历史博物馆孔祥星常务副馆长一行,曾到沙格村向王忠孝故乡赠送由著名画家郑婕临摹的《延平王郑成功与王忠孝对弈图》复制件。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孔祥星常务副馆长介绍,《延平王郑成功与王忠孝对弈图》和王忠孝亲笔题跋《百字赞》,是由郑成功在京的后裔捐赠。据王忠孝族人称,郑成功第七子郑裕的妻子是王忠孝的孙女,最有可能收藏这些珍贵文物;郭沫若先生曾依据这篇《百字赞》,考证出这幅画是真迹。



《惠安王忠孝公全集》记载,郑成功卒于台湾后,王忠孝对郑成功的历史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誉其“勋追武肃,忠贯汾阳”;撰文称“肇基东鄙,拓地南荒;乾坤独辟,夷夏咸康。伫班师旅,终仗尊攘;夫何月掩,忽焉星亡”;认为郑成功死后“秉钺无人”,是抗清复明事业的巨大损失。



晚年王忠孝入台后,亲眼目睹了台湾社会出现一片升平景象,进一步对郑成功光复台湾与郑氏政权开发台湾的重大战略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而推崇备至。



五、王忠孝为台湾台南玄天上帝庙作序



明郑时期,福建闽南大批移民不但带去了民俗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带去了民间信仰的神明像,并在台湾盖起一批民间信仰寺庙。



郑氏政权把玄天上帝作为明朝保护神,于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十月,郑成功部将刘国轩、洪旭等倡建上帝庙,在台南镇北坊建庙(小上帝庙),奉祀开天炎帝、玄天上帝,并于东安坊建北极殿(大上帝庙)奉祀。



台南玄天上帝庙是于1664年(康熙三年)四月王忠孝渡台后兴建的。王忠孝认为建庙崇祀有益于社会的风尚、治理和安宁,并为之作序;“修尊长之风,将见神人允洽,民物安阜,宁翳东土磐石,骎骎乎式廓旧疆,兴复始基之矣,于是为引”。



王忠孝在《东宁上帝序》称:“迩者总戎林君提兵入内地,舟泊铜陵,见荒庙中有真武尊像在焉,遂奉以东。其同事黄君者,铜人也,曰:此吾里夙所敬者,神与人若相巧然,遂有建庙之募,属余为之引。余从不能作募,言以自家力不能舍,未有劝人舍者。独以东宁庙宇绝稀,偶有庄严显设,殊足起人敬畏,则此举亦创见也。”



王忠孝的《东宁上帝序》,为郑氏政权在台湾特别奉祀台南玄天上帝庙的建立年代及兴建过程,也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记载。



六、王忠孝述作是研究明末清初台湾的重要史料



王忠孝述作颇丰,代表作品有《回居录》、《孝经解》、《易经测略》、《四书语录》及诗集、文集等。后人为纪念王忠孝,把其述作手抄本汇编成《惠安王忠孝公全集》共12卷,保存有许多关于郑成功抗清复明和统一台湾的重要史料,是不可多得的记述台湾早期历史的书籍,是研究明末清初台湾社会发展的十分重要历史文献。



王忠孝渡台后所写述作《东宁上帝序》等文章,是歌颂郑成功驱荷复台伟大业绩的重要史料。《东宁上帝序》描述当时的台湾状况指出:“东宁偏处海东,向为红夷所据,土夷杂处,散地华人莫肯措止矣,间有至者,多荷锄逐什一之利,衣冠之侣未闻也”;文章不但揭露了荷兰殖民者对我国领土台湾的占领,而且叙述了台湾原住民与福建移民的情况。



在郑氏政权的治理下和伴随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改变了台湾农耕社会的风俗、文化,促进了移风易俗,加上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台湾社会出现欣欣向荣的新景象。王忠孝在《东宁上帝序》文称,“赐姓抚兹土,华人遂接踵而来,安平东宁,所见所闻,无非华者,人为中国之人,土则为中国之土,风气且因之而转矣。是以向者地屡震,而今宁谧;向者春无雨,而今沾濡。天心之明,示人以意也,而况于神乎”,并歌颂了台湾收归由中国管辖治理的国家版图。



在《惠安王忠孝公全集》诗文,王忠孝热情歌颂了郑氏政权对台湾的开发。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领大军光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人对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同时改赤嵌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两县,对台湾进行有效的管辖治理。王忠孝在“东宁中秋有感”诗文载:“四顾望齐辉,万户争欢叫”之台湾乡村;在“东宁风土沃美急需开济诗勖同人”诗文载:“风俗凭徐化,语言以渐通,年来喜丰稔,开济藉文翁”之台湾景象;“风气且因之而转矣,是以向者地屡震,而今宁谧;向者春无雨,而今沾濡;天心之明,示人以意也,而况于神乎”之台湾社会;“巨手劈洪濛,光华暖海东”诗文,热情歌颂郑成功收复尚待开发的台湾岛屿,把光明和温暖送给民众之台湾前景。



基于王忠孝述作的台湾历史文献重要价值,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主任简荣聪在《惠安王忠孝公全集》作序中称:“得知王公全集尚存天壤之间,喜不自胜,…隐晦三百年之台湾文献,化身千亿……”。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文集进行了认真点校,于199312月就组织出版《惠安王忠孝公全集》,并列为“台湾文献丛书”。



在中国大陆,由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选编、江苏凤凰出版社于200011月出版“福建丛书”第二辑《王忠孝公集》;福建人民出版社于201010月出版“八闽文献丛刊”《王忠孝公集》;泉州文库编委会也于201212月把即将出版《王忠孝公集》,收入“泉州文库丛书”之中。



七、清政府派兵抄家灭族迫使王忠孝宗亲渡台



明郑时期王忠孝,不仅在惠安、仙游、莆田一带组织队伍开展抗清,而且积极匡助郑成功反清复明和渡海东征台湾;不仅大胆建言积极组织团结郑成功领导的抗清队伍,而且多次上疏明永历帝进行联络东南和西南地区的抗清队伍形成联合。清顺治帝对王忠孝恨之入骨,先后派清兵进入沙格村,对王忠孝族人和乡亲开展抄家灭族的围捕追杀。



《惠安王忠孝公全集》在“与甘万二将军书”文中王忠孝称:“年来以义举诛连,祸及乡族”;在“与国姓书”文中王忠孝称:“弟近遭家园之惨,基切酷祸,痛悼难云……”。据“蟹谷王氏族谱”记载,1656年(丙申年)九月初七,清军“大兵按沙,杀伤受虏者如许;辛丑年奉迁星散逃亡者又如许”。对于清兵的抄家灭族围捕追杀 ,王忠孝在“忆昔”诗文中赋詩明志:“毁家整一旅,同仇修矛戟”。



据王忠孝族人称,在沙格村东北观音山屿仔尾的“路爷路奶”和村西南隅的“路爷路奶”,也称“万善堂”或“白骨坑”,还保存被清兵残杀王忠孝的族人和乡亲的白骨坑。“路爷路奶”,是指那些无人认领被抄家灭族的乡亲。沙格村至今还流传着为纪念被抄家灭族的亲人,始终保留于每年九月初七为“路爷”做戏给鬼看的民间传统习俗。



王忠孝故居位于泉港南埔镇沙格村旧街(草埔顶北侧)。故居原为一座闽南民居常见的“三进七间张”加“双护驾”大宅院,被清初清兵围剿沙格村时放火焚毁,现存有被烈火烧烤而爆裂成碎块的大砛石;故居前院是石板铺砌的大埕和门廊石砌遗址,“双护驾”的两旁房屋已被后人改建成不同式样的民居;坍塌的故居天井、中厅和下厅均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道长满杂草的露天廊道;大宅院最后一进是当年王忠孝居住的厢房,在现修缮一新故居,庭前上方挂有明崇祯帝御赐的牌匾,厅堂中挂有王忠孝和夫人画像;王忠孝曾住过的破旧书房,依稀呈现出历史沧桑。



由于沙格村是王忠孝的家乡,屡遭清兵洗劫和严重破坏,王忠孝的族亲为避免清朝廷迫害,纷纷迁居台湾;同时清初清政府强迫沿海迁界,沙格村的许多乡亲也迁往台湾;王姓为台湾十大姓氏之一,所以王忠孝也被族人尊奉为台湾开基始祖。



据沙格村“蟹谷王氏族谱”和台湾相关族谱记载,王忠孝是“开闽王”的后裔;王忠孝侄孫王璋、字昂伯,长住台湾凤山;1684年(清康熙廿三年)王璋以台湾府(時属福建省台湾府的建制)生员身份到福州应试,中选为举人,成为台湾置府后第一个举人;王璋为官清正,《台湾府志》和《福建通志》均载其事迹,子孙繁衍甚多。沙格王姓与台湾凤山王姓同属“琅琊衍派”,同为王忠孝的本宗族亲。



八、王忠孝晚年入台传播儒家思想和闽南文化



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节,郑成功率将士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实现了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宿愿。郑成功渡海东征台湾期间,王忠孝与沈佺期等人留下,辅助世子郑经镇守厦门、调度各岛。



据江日升《台湾外记》等书记载,鲁王朱以海因兵败由舟山退至金门岛;鲁王殁时,郑成功曾委王忠孝主持葬礼。1663年(明永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清兵攻克金厦,王忠孝避居铜山(今东山县)。



1664年三月(明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郑经招王忠孝同往台湾;作为郑氏政权的随行军师,王忠孝与沈佺期、卢若腾等同舟入台,得到郑经厚待。王忠孝入台后,已年届古稀,不图宦达,日与流寓诸老人肆意詩酒,作方外人。



晚年王忠孝生活在台湾,致力于传播儒家思想和传承闽南传统文化,著《孝经解》、《易经测略》、《四书语录》及诗文等,积极宣导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襄助明郑政权在台湾兴学設馆传经讲学,并对当地教育的兴起产生巨大影响;王忠孝撰写许多文章或诗歌流传于世,也使得著书立說这一文士雅风传入台湾,并得以历史传承延续,对台湾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忠孝称台湾“人为中国之人,土则为中国之土”,并希望死后能归葬大陆。由郑成功部将洪旭撰“王忠孝公全集附卷”之“王忠孝传”称:“癸丑年东人送公柩归里,葬于惠北松亭之原”;“王氏谱系”载,王忠孝是“与司马公及子孔仁公同葬在梅峰铺上亭山前陈乡边。穴是虎形……。现载惠安县志卷三十四茔坟”。



据传,王忠孝的棺柩后来是由施琅派船送往沙格村的。当船行驶到后龙前亭村海边时,有人认为那块是“五虎下山”的风水宝地,可能是今泉港区峰尾前亭自然村的海边,就在那儿秘密埋葬了王忠孝,但坟墓至今没有立碑。



王忠孝族人称,三百多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在每年冬至前往王忠孝坟墓进行奉祀的传统;同时于每年四月初一,在湄洲湾沙格海域举办“开鼓请”祭祀纪念王忠孝,并在每年端午节祭海祭拜王忠孝。



九、台湾台南延平郡王祠配祀供奉王忠孝



台湾延平郡王祠位于台南市中西区(清代台湾府城油行尾街),是全台最著名的郑成功祠。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实现收复台湾,并作为反清复明基地,建设台湾不遗余力,深得民心。为了感怀郑成功的丰功伟绩,立庙奉祀,尊称他为“开台圣王”。但当时为避免清廷找麻烦,故又名“开山王庙”或“郑成功庙”,是民间奉祀延平郡王的重要场所。



清同治十三年,清钦差大臣沈葆祯奉命来台湾办理防务,深入民间才发现郑成功对建设台湾的贡献,上书清皇帝建议建祠纪念之。清朝廷同意后拨款立祠,谥号忠烈,并在正门石匾题“明延平郡王祠”,这是清朝廷首度承认郑成功的功绩,为清治时期最早的官祀郑成功纪念祠;祠后殿中央供奉郑氏母亲的牌位,东西两厅则配祀郑氏部将的牌位,及陈列仪仗等。



如今,在台湾延平郡王祠东厅陈列60余位郑氏部将的牌位中,其中列为第三的配祀牌位名称:“明兵部侍郎、总督军务王公忠孝”;“事迹介绍(原文载):崇祯元年(1628)进士。弘光元年(1645)授绍兴知府。隆武元年(1646)忠孝清贞中毅,不避艰险,举义兵、复兴化。延平王礼而优赡之,转为前辈,军国重事询咨问焉。永历十八年(1664),入东宁,郑经厚待之,日与诸遗老肆意诗酒。后居万年州,课读子姪,谢绝政事。永历二十四年(1670)卒也”。



在台湾台南的延平郡王祠东厅配祀供奉王忠孝牌位,充分彰显了明郑时期王忠孝在台湾的历史影响和重要地位。



十、台湾鹿港文开书院等配祀供奉王忠孝



明郑时期,王忠孝等一批不愿归顺清朝的南明文人士子随郑氏入台,将中华民族文化和闽南文化传播到台湾社会和原住民中间,对台湾逐漸摆脱荷兰殖民統治的文化烙印、弘扬中华民族文明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也大大提高了台湾社会崇尚中华文明的风气,并成为台湾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先驱者。



台湾鹿港文开书院位于彰化县鹿港新兴街,又称鹿港文武庙。1824年(清道光四年)鹿港同知邓传安率绅土兴建,清道光七年竣工,是为怀念明末寓台大儒沈光文(字文开)因勉治学精神而命名的。



鹿港文开书院与主祀文昌帝君的文祠、主祀关圣帝的武庙,形成以文开书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庙居右等三合一的传统文教祭祀空间建筑群。这种书院、祠、庙并肩而筑的组合,非常罕见。百多年来,鹿港文开书院人才辈出,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曾培养造就出八位进士、十六位举人和百余名秀才,成为台湾著名鹿港文化的摇篮。



鹿港文开书院安座配祀并供奉明末清初先贤先儒的牌位包括: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宋徽国文公朱子朱熹、清特授台湾鹿港同知陈公盛韶、清台湾路港分府浮梁邓公傳安、明右副都御史同安郭公贞一、明右副都御史南安沈公佺期、明兵部尚书督師同安卢公若腾、明太仆寺卿瑾沈公光文、明左俭都御史华亭徐公孚远、明兵部侍郎惠安王公忠孝、明都御史揭阳辜公朝荐、清广东广州府知府漳浦蓝公鼎元、清特授台湾彰化县知县朱公山、清台湾鹿港同知太仓孙公寿铭等14位。



台湾相关文献记载,还有許多书院配祀供奉包括王忠孝在内的明末清初对台湾文教作出重要贡献的寓贤,为台湾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楷模,以期达到熏陶之效果。这也充分说明了明郑时期王忠孝作为有功于台湾社会的著名文教之士,对推动台湾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毫无疑义,明郑时期王忠孝与台湾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关系。我们完全有必要做好沙格村王忠孝故居这个重要涉台文物单位的保护,积极推动这个重要涉台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海峡两岸闽台文化的深度交流服务。



 



【参考主要文献】:



⑴王忠孝著:《惠安王忠孝公全集》;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文献丛书”,199312月出版:



⑵王忠孝著:《王忠孝公集》,福建人民出版社,“八闽文献丛刊”,201010月出版;



⑶泉港区沙格村《蟹谷王氏族谱》;



⑷连横著:《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王忠孝》,九州出版社,20086月出版;



⑸胡世庆编著:《中国文化通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月出版;



⑹清乾隆《泉州府志45人物列传明列传12王忠孝》,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校(乾隆版)77卷,20039月出版;



⑺陈碧笙著:《台湾地方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8月出版;



⑻陈在正著:《王忠孝与郑成功》,《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杂志,1988年第04期;



⑼惠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著:《惠安县志王忠孝传》,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7月出版;



⑽李镇岩著,《台湾的书院》,台湾远足文化出版社,20081月出版;



⑾王弈期等合著,《台湾的古迹—南古迹》,台湾远足文化出版社,20053月出版;



⑿曾国栋著《台湾的碑碣》,台湾远足文化出版社,20038月出版;



⒀张志远著《台湾的古城》,台湾远足文化出版社,20079月出版;



⒁清温睿临著,《南疆逸史》,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11月出版;



⒂清李清馥著:《闽中理学渊源考77主事王愧两先生忠孝》;凤凰出版社,2011年出版;



⒃台湾台南延平郡王祠的陈列文献资料;



⒄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的陈列文献资料。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