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文化|回归故乡(贰)

发布时间:2016-03-31 文章来源:郑成功网 阅读 : 6531

郑成功文化|回归故乡(贰)



郑芝龙自从日本出走之后,再也没有回到日本。郑成功幼小时就没有见过父亲。母亲田川氏对他很疼爱,给他取名“森”,号字“大木’,①。田川氏对儿子寄予满怀的希望,大木,乃是希望他日后长大能成材成器的意思。



过了不久,田川氏诸亲先后亡故,遗下她无亲无故,无依无靠,唯有母子相依为命,度着凄怆的岁月。曾多少次,她背负孩子到海滨,向那浩瀚的大海眺望。涛声浪语唤起她对甜蜜往事的回忆;汹涌的潮水摔拍在海石上,好似在冲击着她那颗日夜苦思冥想的心,又给她失望和迷茫。每次,她指着那大海的远处,对着还不懂事的孩子说:“森儿,那才是你的故乡"



一天晌午,田川氏正料理家务,从门外进来一个德川幕府官员,开口就对田川氏说:“你年纪轻轻,美貌又能干,郑芝龙这一世永远也不能回日本了,你又何必为他守活寡呢?”那人要给她介绍与一个大官结婚。田川氏怒极,她斥道:“收起那一套吧,我已经多次说过了,引诱是动摇不了我的,你快点走吧!”



田川氏自甘忍饥受饿,度着苦寂的日子。这样一月熬过一月,郑成功不觉已四岁,田川氏看到儿子顺利地长大,她那愁虑的心得到莫大的慰藉,便亲自教儿子识中国文字。郑成功聪明敏颖,过目能诵,而且还能分辨是非,很有正义感。



有一次,郑成功在门外游玩,见几个孩子围攻一童,便上前干涉说:“你们持众欺侮人家,不感到害羞吗?”其中一孩,蛮不讲理说:“我们打人,与你什么关系?多管闲事!”郑成功很气愤,喝道;“打了人还觉得有理吗?别以为你们人多,我可不怕呢!”那孩子哪肯示弱,又不甘心被郑成功评个没理,便挥动小拳头,来打成功。郑成功天生臂力过人,手一掀,就把那孩子摔出老远,跌个四脚朝天。那孩子气得连哭带骂道:“你连父亲都没有,又不是日本人,你还敢逞凶,给我滚回中国去吧!”年幼的郑成功异常细心,听了这话,也真的呆住了:“为什么我没有父亲?为什么我不是这里的人?”也不顾得理论,三脚两步,奔回家里,对母亲说:“娘呀!我们既不是日本人,为什么不回故乡去?”田川氏被问得哭了。此后,郑成功每问一次,她哭一次,后来他就不敢再问了。



直到一六三○年,郑成功七岁了。这年,郑芝龙再次派人来接田川氏母子回中国,德川幕府本仍要拒绝,但看到郑芝龙这一次态度决绝,大有先礼后兵的意思,才答应让郑成功回国,但田川氏却不能离境。郑成功虽然年幼,却很懂事,母亲常对他说:“中国是咱们的故乡,在那儿,还有你的父亲。”他自小就盼望能回祖国,常常自己憧憬着美丽的家乡,稚气地问母亲:“娘呀,我们坐船回去吧!”少年的郑成功日夜向往着自己的祖国,时刻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可是,真的要回去了,就要别离自己出生的地方,就要和日夜相伴的慈母分别,他又伤心地哭了。他还是孩子,母亲抱起他亲了又亲,辛酸热泪,落在成功的脸额上,母亲怎舍得让他走?这是生离,还是死别?她说不清。母子相拥在码头上,希望大船迟点开,让她把泪水倾尽。大船徐徐离开码头,母亲还痴呆地站在那儿,直到船帆消逝在望不到的天际。



郑成功回到中国,父亲郑芝龙先带他去南安石井拜谒郑家祖祠,然后回到安平城。郑成功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大的城,城里有很多楼房,还有很多兵。人们一见他,连称他公子、少爷,还对他行礼。城的西边,是海门,江面上摆满了战舰商船,栏杆上飘着“郑”字旗号,所有这些,都是郑家的,他真有点茫然不解,家,竟有这么大?



郑成功跟父亲一样,有着一表仪容,眉高眼大,声音宏亮,特具一种凝严的气质,举止异众。郑芝龙十分爱惜,特为他聘来一位有名的老学者来授教。



郑成功的少年时代,国事越来越纷乱。老师也为国忧思重重,常拿古代英雄志士的诗篇来教郑成功读。一次,读文天祥的《正气歌》,老师向他讲述文天祥的抗元业绩和他被俘后的三年囚牢生活;讲他不为荣华富贵的利诱而宁死不屈,从容就义;讲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万世流芳的壮丽诗篇!老师还向他讲岳飞那激荡着满腔爱国热血的《满江红》和屈原那饱含着忧国忧民之情的《离骚》。历史上这些英雄们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与祖国同生死共命运的英雄气概,为祖国的统一完整甘愿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郑成功聪颖过人,十一岁时,书斋练习作文,老师以“洒扫应对”命题,他写道: “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用意极深,老师一见,不禁拍案赞叹:“小小年纪,就能贯串修身与平天下的大道理。”十五岁时,就在泉州府考中了廪生。



注:①郑成功字又传是“明俨”,日本文献说是幼年名“海松”,“大木”乃恨据“石井郑氏祖坟墓志铭拓片”所载。



 转自《郑成功故事传奇》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