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迹深探
视野开阔万衣岭、和风细雨访葵
视野开阔万衣岭、和风细雨访葵山
文、图/洪少霖
曾从文史资料中得知我所在的南安丰州镇,有着“万衣岭”那样一个地方,然而却因为不知去路,所以对它而言,我姗姗去迟了多年。站在307省道上,面向曾经丰州城的位置。它背后青山连绵,我之前只知那儿有着环山村,却不知其中葵山的具体位置与地域面积。
14年8月一天的早晨,我约上友人文史专家王赞成,让他为我带路。经过桃源村,一路向上,直达环山村。拐过数道弯后,车子停在一座正在修建过程中的小庙前,庙的周边有着不少残瓦破瓷,我轻易就捡到了三块据说是明宋时期的陶片,并发现了周边红土中夹着一层红砖。据介绍,那是曾经古庙的残留物。正在重建的小庙名为“威惠庙”,还没建好,大门正上方的石刻却写成了“威意庙”。看来,不久后肯定又要麻烦一番。
沿着庙后小路,行走数百米就到达了我的目的地——万衣岭。一路看似顺利,但如果没有人带领,那要找寻就显得困难了。因为整个环山村地处偏僻,人烟稀少。行至该处,站在岭上,地势开阔,可清晰望见泉州动车站对面的软件园、黄龙江大桥、泉州市区及山下不远处的南惠高速公路。据说,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在那里看见了泉州城墙,就整军休息,并鼓励士兵,胜仗在即。那年攻打泉州城多路合击,此为其中一路。结果却失败了。另一说,郑成功攻打万衣岭所在地的丰州城,只用了几个“炸包”就轻松进城了。
清晨,葵山万衣岭上,时而飘着细雨,和风里,空气十分清新,在赞成兄的带领下,我走在泉永古道。那古道为石板路,有不少地带仍然十分平整,曾经或许比较宽敞,如今大多被掩于杂草之中。从岭上向下行走,大概一百五十米的距离,就到达了“万衣岭”石碑处。石碑高110厘米、宽60厘米、厚度为15厘米,碑上刻有“万衣岭”三字。碑面文字显示,该碑为清朝曹廷莲、谢宗安于乾隆丙武年桂月重修。距离石碑约5米处,有一座古老面向山下的浮雕佛像土地公石龛。边上还有着一座荒废的宣统三年重修的避雨屋,只是而今的它只剩三面墙壁在黯然无声抒写岁月的沧桑,或也在讲述着那里曾经有过无数人来人往。
翻开史书。清顺治四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郑成功与其叔父郑鸿逵商定进攻泉州城,有两万多将士在丰州葵山半山腰遇到大雨,军士衣服尽湿。转晴时,郑成功下令将士卸甲晒衣,晾衣于山石之上。顿时,众军士将黑布缝制的军服脱下,拧干汗水,摊晒在山岭上,万件黑衣,披蔽山岭,蔚为奇观。正在这时,烈日拨开云朵。有人惊叫:“观音菩萨拨开云雾带来烈日!”将士们寻声望去,观音出现在云间,乌云散尽,艳阳当空,照在万件军服上。后人为了纪念郑家军在岭上晒征衣,便把这座山岭改名为万衣岭。因征衣是黑布所做,所以它曾经的名字又叫黑衣岭。
赞成兄向我讲述,在距离“万衣岭”石刻200米处有一郑成功藏宝图,郑成功当年在那石上刻下七个图案,如果后人能够破解,则能找到郑成功当年埋下的宝藏。石上有半月形有鞋印状的图案,那些图案旁边还刻着一些长短不一的线条,所有图案都分布在同一块岩石上,如是有着特殊的蕴意。然而,又因为其形状如是墓碑,所以老一辈当地人也把它称做“墓仔头”。在上世纪民国期间,当地兵匪横行,一时之间曾有数百人满山遍野在那儿寻找宝藏,甚至动用了炸药,但最终却全部空手而归,因而至今它仍是迷题。
古道原本不断从万衣岭延伸而去,一头向着永春,一头向着泉州。不过,如今却已是断断续续。在离开的时候,忽然天空的雨渐渐大了起来。一时间,我想起了郑成功当年也因在此遇到了阵雨,所以才在万衣岭上停留,才发生了一系列故事。似乎雨水特别钟情于万衣岭,似乎时空常常因为风雨而令人产生重叠的知觉。仿佛转瞬之间,我能够听见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在万衣岭上的叹息与喝彩,并感受到了其中的兴奋与思虑之情。山风拂面而来,显得清凉,我想当年郑成功与将士在万衣岭上同样也体会过相似的山风。然而,历史的风却已吹过了三百多年时光,我无法尾随它们的步伐,却似乎能够感受得到它们的节奏,他们的心跳以及葵山千百年来的沉稳与秀丽。
在葵山上,除了万衣岭,还有一块3.5米高的“叫应石”, 相传它是郑成功曾经的指挥台。那所在地,名叫 血潭坑。“叫应石”上刻有一“佛”字。传说郑成功曾在那里,站在石上指挥操练士兵。只要站在上面,大喊一声,便能听到远处传来三、四声清晰明显的回音。在石下叫喊,同样也有回音,只是相对回音就不那么洪亮了。是故,有些人们也称它为回音石。叫应石地处葵山一处空旷地带,下方长年有着草原一样平坦的绿草地,再下方则是一道峡谷。我曾在绿地上看过牛儿自在的吃草,许多白鹭悠然停留。那一幕极其静逸如超脱世外的美景,闽南地区平常地方难得一见。
在葵山的路旁,赞成兄发现了一块古老石碑。石碑大概一米高,半米宽,其上刻有花纹,没有任何文字,那古朴的花纹看上去显得十分优美与柔和。石碑前有一小供台,现今已然塌落。看过去,它不像墓碑,也不像宗教产物。个人猜测,它有可能是古人为士子赴京赶考或为古道标识所立的指示牌,但此可能性却是不高。据介绍,不少文史专家对它也是莫名,暂时没有人知道它为何物,至今仍处在研究过程,从而它流露出了几分神秘。
在葵山上,另有一个地方。那里小桥流水,水石清亮,风景明媚。老树下风光清幽,弯曲过后,入目之间世界似乎一眼洞开,如同瞬间走入了世外桃源。光滑的白石、红石,遍布多姿的溪流,水溢处形成了洁白奔流的瀑布。流水声欢雀,大石嶙峋,许是长年受水流冲击,因而看过去令人感到十分顺眼,甚而为之振奋与热情。桥下,溪里的石头被流水冲刷了至少数百年光阴,踩上去无比润滑。石上许多地方,刻有条纹,那是古人为防滑而作,石壁上另有古人刻字为记。优美风景中,蕴含着一份底蕴的清静,实是隐居之佳处。尘世中人,能在那儿度假、避暑、休闲,进而饮茶、酌酒,相信意境将会令人着迷。
走过万衣岭,实现了一个我内心愿望。无意中,又偶遇了神秘石碑与山水秀色。于是,带着愉悦心情,继续迎着山风我心怀满足下山而回,并带走了那三小块陶片作为此行纪念。回首之时,这寻文觅史的过程中,虽然有些小劳累,但却是收获丰富,足以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