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东京大路”碑是“唐山过台湾”的指路碑

发布时间:2014-12-09 文章来源:郑成功网 阅读 : 4090

“往东京大路”碑是“唐山过台湾”的指路碑



 



吴乔生



 



明清以来,闽南(泉州)沿海一带有不少地方的海边或码头附近立有刻着“往东京大路”或“东京大路”的碑刻。据不完全统计,在泉州地区就有晋江市的深泸、蚶江、永宁、石圳、沙堤、西滨、陈埭、安海、东石等地;丰泽区东海的后渚港、桃花山;惠安县的小岞、大岞、峰尾等地都曾有“东京大路碑”的刻石。而闽南漳州地区的漳浦大店、深土、杜浔、古雷等地也有“东京大路碑”。据说在东南沿海一带的一些其他地方也有传说及发现类似碑刻。“东京大路碑”到底是一方什么碑刻呢?为什么在东南沿海一带会有这么多这种碑刻呢?“东京”所指的是何处呢?此碑立于什么时代呢?已故的华侨大学教授陈允敦先生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对此专题作过考察和研究,并在当时的《泉州文史》(泉州市历史学学会出版,1983年第4期)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为《“沉东京、浮福建”考辨》。此文对“东京大路”碑是什么样的碑刻并没有结论,其中一些看法显然有所欠妥。据笔者多年的调查研究,所谓“东京大路碑”应是“唐山过台湾”的指路碑,是指引闽南(泉州)一带民众前往台湾(明郑政权首府称为“东都明京”,民众简称为“东京”)的指路碑。这个看法并非猜测臆断。纵观闽南各地的往“东京大路”碑,皆俱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碑皆立于沿海通往海边的码头、渡头或大路上;二是指引前往“东京”;三是都是指路碑。因而,我们可以判断,这是处在一定历史时期环境下所立的一种指路碑。



清代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因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实行禁海、迁界政策,有许多不愿内徙者,乃“浮海而遁,去此归彼”,移居台湾。据说当时东渡浮海而去就有数十万人。而所谓东京即指台湾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曾积极鼓励一批不愿归顺清朝的人移居台湾,尤其是在清朝实行“迁界令”后,郑成功更是传令各地,保护并帮助沿海居民渡台,“收沿海之残民,移之东土,开辟草莱,以相助耕种。”于是出现了闽浙粤居民附舟师来归,烟火相接,开辟芜土,尽为膏腴的景象。因郑成功东渡台湾驱逐荷寇后在台湾建立了明郑政权,把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基业。郑成功将赤嵌定为“东都明京”(简称为“东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以赤嵌城为府治;县设天兴县、万年县。郑成功将祖国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文教制度引入台湾,大大加快了台湾社会发展的进程。郑成功在台湾采取屯垦措施,颁布开垦条例,大力招募因清廷“迁界”而流离失所的沿海居民入台开垦。其子郑经继位后,又把承天府改为东宁,自称为“东宁王”,将天兴、万年两县升格为州,设立南路、北路、澎湖等三个安抚司,全盘移植了明朝的政治制度。郑经继续招纳沿海来归的民众,大力推行垦殖政策,发展海外通商经贸,公开进行封建割据,与清朝对抗。台湾成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当时闽南沿海一带的移民纷纷东渡“东都”,即
“东京”,他们就是沿着闽南沿海一带的“往东京大路”碑刻所指示的方向,东渡前往东京(台湾)的。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闽台移民两岸交通的一项重要物证,也是闽台地缘关系很重要的物证。



根据笔者实地踏勘调查,在泉州市丰泽区的后渚港码头及桃花山古道上两处曾立有“往东京大路碑”(注1)。后渚的那方碑在解放初还有人见到,而立于桃花山后亭村通往看头、后渚的古道上的另一方碑大约在五十年代后期才被毁。故在丰泽区仅有的两方“东京大路碑”现皆不存。据说曾有几个人见过“往东京大路碑”,如晋江县蚶江文化站林为敏(当时已72岁),于上世纪80年代曾在蚶江镇附近的内里村海边见过刻有“往东京大路”石碑,字为楷书。华侨大学陈允敦教授也在四十多年前在古雷城墙见过“往东京大道”的石刻(注2)。碑现虽不存,但“东京大路”碑这方通向宝岛台湾的指路碑,却是论证闽台地缘关系密切的重要历史文物。那么,这些碑是谁立的呢?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可以判断,这些碑出现于明末清初,最有可能为三种人所立:一是反清复明的民众组织如“天地会”所立。当时闽南沿海一带“天地会”很活跃,笔者在泉州东海地区考察时就有群众介绍,清代在桃花山、后渚一带就有“天地会”的成员在活动;二是明郑政权派人所立,目的是为了向东渡台湾的移民指引方向;三是为帮助移民东渡台湾,沿海一带的热心人所立。总之,几百年来,这类碑刻竖立于东南沿海一带,曾为移居台湾(东京)的民众指引方向作出了贡献。条条大路通东京,东京就是台湾岛。小小碑刻莫轻视,指明方向作用大。东渡台湾的唐山人永远忘不了这方当年帮他们指路的碑刻。



很早以来,在台湾、闽南一带民众中曾流传着一句“沉东京、浮福建”的民间俗语。众所周知,“沉东京,浮福建”,这句俗语是在台湾和闽南,以及在东南亚华人圈社会中,几百年来一直广泛流传着的一句俗语。这里的“东京”指的其实正是台湾。所谓“沉东京,浮福建”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环境下,也就是在清廷平定台湾统一海疆后,因台湾明郑政权统治的东都“东京”政权沉沦了,而那些来自福建的官僚地主们,则得意忘形,飘飘然起来。他们在得意之下,弹冠相庆,花天酒地,对人民作威作福,趾高气扬,耀武扬威,欺压百姓。这句俗语指的正是台湾人民在郑氏政权灭亡之后,看不惯那一帮由福建过去的官僚地主老爷们的骄横、浮夸之恶习而发出的一句评语。这句话后来慢慢地逐渐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形成一句民间俗语。这句俗语后来又自台湾传入闽南及海外(特别是东南亚)讲闽南方言的广大华侨那里。而且这句话慢慢地也流传到全世界所有讲闽南语的华人那里。至今,“沉东京,浮福建”这句俗语,在所有讲闽南语的华人中家喻户晓,但随着年代的发展时间的推移,真正知道其上述含义的人并不是很多。而其他很多种解释都是不准确的。其实,“沉东京,浮福建”这句话也正是闽台地缘关系极其密切的佐证。它与“往东京大路”碑同样是闽台地缘关系独特而又渊源深厚的绝好注解。只不过一个是一方碑刻,另一个是一句闽南俗语。如此而已。



注释:



1:碑刻“往东京大路”:碑文为“往东京大路”或“东京大路”。碑花岗岩石质,碑约为100×30×20厘米,原立于泉州桃花山拜石埔与四脚亭之间的古道边,碑面向南,在五十年代后期被毁。另有一碑,刻有相同内容的文字,碑较小,立于后渚码头,遗失较早。(此资料系作者据调查得来)



2:《关于“沉东京”传说的史学、社会学和地学的综合考辩》,(《泉州文史》1989年第10期,徐起浩,彭承光,王业新,李运贵,冯炎基,泉州历史学会出版)。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