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郑成功的功业及其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13-11-18 文章来源:郑成功网 阅读 : 2546

论郑成功的功业及其历史地位


闽南师范大学 郑镛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他生活在明清王朝交替之际,当时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作为明朝的将军,他以闽南地区为基地,坚持抗清斗争达十多年之久。这一时期西方殖民者在这时期加紧对东方的许多国家进行侵略,就在郑成功诞生的那一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的领土台湾,在那里建立了殖民主义的统治,残酷地剥削和压榨台湾人民,并不断地向福建沿海地区进行掠夺和骚扰。台湾人民为了摆脱外来侵略者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曾不断起来反抗。福建沿海军民为了反击荷兰殖民者的海盗行径,也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长期霸占台湾,破坏了我国神圣领土主权的完整,这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的。郑成功率领闽南健儿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了种种困难,打败了当时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殖民军,迫使他们俯首称臣,使被侵占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历史功勋是不可磨灭的,值得后人永远纪念。本文拟就郑成功一生的主要功业进行述评。


一、抗击清军保卫家国


十七世纪中叶中国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郑成功就是在这种特殊的政治斗争形势下投入抗清复明斗争的。


1646年,郑成功起兵抗击清军,后转战东南15年,成为东南地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抗清武装力量。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年号“隆武”。当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军政大权,却暗中通敌叛变,闻清兵将至,“密遣亲吏到师纳款”。①清军便长驱直入福建,唐王朱聿键出奔死于汀州。郑成功保持了民族气节,坚决反对其父亲投靠清军。从情感上说,郑成功对隆武帝的洪恩重眷感激涕零,忠心不二。他曾向隆武帝发誓:“臣受国恩,义无反顾,臣当以死报陛下。”②但更重要的是他思想上的民族观念特别强烈,对满清铁骑践踏大好河山义愤填膺。其母在清军突至安平时不幸被辱“登城楼投河自杀”③而擗踊号哭。郑成功痛母惨死,愤父归清,又值隆武覆亡,于是决心弃文就武,矢志“复明”。从此,他自认是明朝臣子,称自己为“罪臣朱成功”,挂招讨大将军印,以永历为年号,遥奉明正朔。他在“复明”的道路上百折不回,至死不渝。


如何看待郑成功的抗清,关系到我们如何判断清初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新兴的满族贵族,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比明朝腐朽的统治者强得多,在重建封建统治秩序上表现出一定的活力,可是由于满族的社会生产力原来比汉族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也比不上先进的中原、江南地区,在他们进入汉族地区之后,不免带有一定程度的野蛮性。比如清兵入关以后的最初阶段,在北方的大量圈地,南下时的大量屠杀汉人,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对于江南和沿海经济区的破坏是严重的。这就不能不激起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使国内民族矛盾激化。这个时候,汉族人民的抗清,既包含有阶级矛盾的内容,也体现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他们的抗清是正义的。由于他们的抗清,满清贵族才有可能逐渐改变政策,缓和各地的反抗,使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抗清复明是郑成功的主观动机,收复台湾则是其客观效果。


郑成功的抗清活动,自1646年至1659年北伐,历时十三年。这一时期是郑成功从军事、政治上不断发展壮大,并建立巩固的金、厦根据地,便于1656年提师北伐。初次北伐,围困福州;二次北伐,攻克台州;三次北伐,打到南京城下,先后占据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一时军声大振,确实鼓起了一阵“复明”的激浪,使清廷大为震惊。但是,围攻南京却为清军所败。郑成功仓促以舟遁。“出师未捷,泪承英雄之襟,秋风正寒,怨入胡儿之笛”。④至此,他败归金夏以图再起。


1659年,郑成功回厦后,“念举义十有余年,越在草莽,未尝复尺寸土,金、厦仅滨海二孤岛,安能郁郁久居此哉?”自觉“地蹙军孤,念永历亡在外,存亡不可知;……孤持正朔,乃稍稍议迁”⑤,“方谋所向”⑥,于16612月决定出师东征收复台湾。于是,郑成功一生最辉煌的一幕由此上演。


纵观郑成功的抗清斗争,我们认为是正义的,也是代表江南广大汉族人民利益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应该也必须有自己的民族英雄,衡量的标准是:是否为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过杰出的贡献。郑成功英勇抗清,保卫家国,功在闽南,忠义千秋,当然是汉民族的民族英雄


二、驱荷复台功耀华夏


早在十六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者即已向东来从事海盗式的劫掠和殖民地掠夺,开始一系列的争夺殖民者的斗争。他们把侵略矛头指向东亚,尤其是在东南亚疯狂侵略、掠夺殖民地。


1622年,荷兰总督库恩派遣由16艘战船组成的船队进犯中国领土澳门,结果被打败。澳门是1535年暂租与葡萄牙人居住的。荷兰船队进攻澳门失败后,再次侵占澎湖作为侵略中国大陆根据地。他们除了在澎湖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外,还进一步向福建当局提出自由贸易的要求,并不断派出战船,截击中国商船,焚劫大陆沿海乡村。后来,明军官兵在天启四年正月初二日(1624220)攻击侵占澎湖的荷兰侵略军,经数度交战,“福建抚臣南居益遣兵破走红夷,焚其城,献俘奏捷”⑦,荷兰侵略者于712826)退出澎湖,“酋长高文律等”率船13艘转而侵占台湾西南部,进而四处劫掠。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在台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破坏了我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台湾素为中国海疆东南门户,如放任荷兰殖民者长期侵占,并以此为据点觊觎大陆,则江浙闽粤危矣,甚至事关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郑成功生长在闽南沿海,熟悉东南沿海和台湾人民的情况和苦难。他在《复台》诗写道:“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早在1661年率军东征以前,郑成功已将荷兰侵占下的台湾当做故土的一部分,故有派遣官兵到台湾和委托何斌在台湾收税的考虑和决定。据载:永历十三年(1659年)十二月有“议遣前提督黄廷、户官郑泰率援剿前镇、仁武镇往平台湾,安顿将领官兵家眷。”⑧而在1657年以后,何斌代郑成功在台湾征收货物税、船只税等,直到1659年二月才被荷兰人侵略者发现。何斌回到大陆后,向郑成功献了台湾地图和赤嵌城木制模型,这就更直接推动郑成功考虑收复台湾。在郑成功主持讨论收复台湾的会议上,尽管吴豪反对收复台湾,认为“(台湾)炮台利害,水路险恶,纵有奇谋,而无所用;虽欲奋勇,而不能施,是徒费其力也。”⑨但马信等人却极力主张排除万难,赞成出兵东征。当时,另一抗清首领张煌言认为:“夫思明者,根柢也;台湾者,枝叶也。无思明,是无根柢矣,安能有枝叶乎?”力主在大陆抗清。郑成功不为所动,决定出兵台湾。经过两个月紧张的准备工作,421日郑成功便亲自率领第一批复台大军25千人,战船数百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在澎湖因遇风停留数天,军粮短缺,将士们忍着饥饿,发扬英勇拼搏的精神,顶风破浪,向台湾进军。429日顺利抵达台湾鹿耳门港外,乘着潮水大涨,直趋禾寮港登陆。在台湾同胞的支援下,包围了赤嵌楼(今台南),乘胜围困敌人的最后侵略据点“热兰遮城”(今安平)。由于敌人负隅顽抗,围城达半年之久。荷兰殖民者不甘心失败,还从巴达维亚派来援军。郑成功指挥英勇善战的将士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彻底打垮了荷兰殖民者,迫使荷兰侵台总督揆一俯首投降。166221日,揆一在投降条约上签字,从此,被侵占长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摆脱了外来侵略者的统治,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个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同时,由于郑成功把荷兰殖民者从台湾赶走,拔出了一个靠近大陆、威胁闽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侵略据点,阻止了西方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其历史功勋是不可低估的。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壮举,不仅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章,在亚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斗争史上,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角度上看,郑成功毫无疑问是千百年来功耀华夏的民族英雄。


三、开发台湾 传承文化


郑成功不仅是收复台湾的英雄,也是开发台湾的功臣。在光复台湾之后,郑成功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经营台湾,为台湾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郑成功按照明朝建制,在台湾设立府县,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两县,又改台湾街为安平镇,在澎湖设立安抚司,此外,郑成功还整顿法纪,严惩违法文武官员,如杨朝栋(府尹)、吴豪(宣毅后镇)等。


郑成功十分注重农业生产,他在收复台湾中实施屯垦,鼓励“寓兵于农”,以供军需。他见到台湾土地平坦肥沃,乃集诸提镇参军议事,提出:留勇、侍二卫留守安平镇、承天府,其余诸镇分地开荒,日以什一望,“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五月十八日,郑成功发布屯垦的八条规命令,允许文武官员和总镇大小将领眷属,在承天府按人口多少圈地,或在各地创置田园,允许各镇及大小将领官兵,在派拨汛地尽其力量,开发土地,建筑房屋;保护台湾汉族和高山族原有耕地,不准文武官员混圈侵占。“如有违越,法在必究”。屯田的结果,不仅解决了两批三万多官兵的军需,也发展了台湾的农业生产。


此外,郑成功还奖励大陆沿海人民迁到台湾,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由于清廷的封锁海禁,又把沿海人民迁入内地三十里,人民流寓失所。郑成功鼓励和帮助沿海人民到台湾定居下来,参加农业生产。同时,郑成功的户都事杨英建议,对当时处于较落后状态的高山族村社,每社派汉族农民一人,铁犁耙锄各一副,熟牛一头,教他们使用牛和犁耙之法,使台湾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并增加了收复台湾后的经济实力⑩。


在郑成功的精心策划下和领导下,经过大陆移民和台湾原住民披荆斩棘、辛勤努力,台湾的生产力逐步提高。在原来荒芜的原野上,出现了许多新田园、新村庄,台湾的社会面貌逐步发生变化。郑氏原以贸易起家,郑成功继承其父郑芝龙经营海上贸易的传统,在厦门建衙开府时就设有“五商”“十行”,开展与国内外的贸易,从中获取巨额利润,藉以充实军饷,裕国利民。收复台湾后,他利用台湾的有利地位,继续通贩东西洋,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在明末清初,西方殖民势力东渐的情势下,郑成功能审时度势,重视国际贸易,派武装商船与洋人争利太平洋,雄才大略,令世人刮目相看。


同时,郑成功在台湾传播闽南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伟大功绩,亦当青史留名。郑成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爱国诗人。他在烽火连天的年代里,常作诗咏赋。入台后,他“颇事吟咏,中遭兵,稿失不传,其传者北伐之檄、报父之书。激昂悲壮,热血满腔,读之犹为起舞,此则宇宙之文也。”[11]郑成功入台后,许多明室遗老、儒士,也随之东渡,都得到郑成功的优礼,军政大事常与之咨询和商讨,尊他们为“老先生”,生活上也给予关照。“时缙绅避难入岛者甚众,赐姓皆优赡之;岁有常给,待以客礼,军国(政)大事辄咨之,皆称老先生而不名。”[12]郑成功逝世后,郑经、陈永华仍然鼓励他们传播祖国文化,促进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这时在台的文人学士有:“辜朝荐,粤潮州人,进士;沈期,南安人,进士,官右副都御史,虽经入台,以行医治人;许吉,晋江人,进士,历官知县、刑部主事;张士椭,惠安人,进士,入台后“以书史自娱”;诸葛倬,晋江人,原翰林待诏、光禄寺卿;张灏及其兄弟,同安人,进士;黄骧升,漳浦人,举人;王忠孝,惠安人,进士,曾任太常少卿,入台后,常与流寓诸人饮酒咏诗。以上诸文士均为闽南人,他们“多属鸿博之士兵,怀挟图书,奔集幕府,横经讲学,诵法先王,洋洋乎,济济乎盛于一时。”[13]对闽南史事逸闻以及文坛雅集极为谙熟。他们或结社吟咏,或设馆授徒或著书立说,极一时之盛,有力地传播了闽南文化,使闽南的雅文化与俗文化在台湾开枝散叶,茂然成林,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活动,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综上所述,郑成功是中华民族反压迫、反侵略的伟大爱国者,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伟大民族英雄,也是开发建设台湾,传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践行者。



注释:


1、黄宗羲:《郑成功传》。


2、夏琳:《闽海纪要》。


3、川口长孺:《台湾割据志》。


4、匪石:《郑成功传》。


5、郑亦邹:《郑成功传》卷下。


6、黄宗羲:《赐姓始末》。


7、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二十三。


8、杨英:《从证实录》,第134页。


9、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十一。


10、杨英:《从证实录》,第151页。


11、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四“艺文志”。


12、夏琳:《海纪辑要》,第14页。


13、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一“教育志”。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