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复台历史

发布时间:2012-08-10 文章来源:郑成功网 阅读 : 2608

铭记复台历史,共盼祖国统一


——写在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之际


南安政协党组书记:戴景胜


今年21日,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铭记这个不平凡的日子,对于今天的祖国统一大业意义重大而深远。


350年前,郑成功率领25000大军和大小船只数百艘,从金门的料罗湾出发,经澎湖,进入鹿耳门,旌旗蔽天,浩浩荡荡,横渡海峡。在台湾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9个月浴血奋战,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被荷兰侵略者占领长达38年之久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宝岛,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这位文治武功兼备的爱国将领,也因此被台湾人民尊称为“开台圣王”、“开台第一伟人”,被中国人民世代崇敬,誉为杰出民族英雄。他的光辉名字是与爱国主义精神紧紧连在一起的,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而且至今依然成为凝聚和鼓舞人们为振兴中华,实现民族统一大业而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郑成功,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市石井镇人。其父郑芝龙,其母田川氏,华裔日本人。郑成功于明代天启四年七月十四(公元16248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千里滨,7岁回国,15岁进南安县学,21岁入南京国子监太学,师从一代鸿儒钱谦益。公元16449月,满族贵族攻进北京,建立清王朝。次年6月,清兵攻克南京,南明弘政权覆灭,郑成功返回福建。同月,明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称隆武帝。由于郑成功青少年时期即胸怀大志,习文练武,才智超群,颇受隆武帝赞赏,故嘉许郑成功之忠勇,赐郑与国同姓,改名成功,取名明俨,自此人称“国姓爷”。16468月,清军进逼福建。隆武帝在汀洲罹难。同年11月,郑芝龙叛明降清,被执送北京,清军进袭安平,郑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殪身亡。


隆武政权失败后,郑成功出于家仇国恨,愤而起兵,奉明正朔、高悬其帜,以民族大义为重,与其父分道扬镳,把南澳(今属广东)作为反清复明的战略据点。一方面,招兵买马,督造战船,整训水师,壮大实力,继续与清军作战;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储备粮饷经营财货,筹措资金。其军旅转战东南,所到之处,安抚百姓,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民众拥戴,在地方享有盛誉。郑成功早有攻台之意,认为金门、厦门弹丸小岛难以长期支撑,必须另辟基地,决计东征。“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排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随着当时形势的严峻发展,他毅然坚定了收复台湾的必胜信心。


台湾“临海东南,土无霜雪,草木不死,土地肥沃,即生五谷,又多鱼肉”,自古是中国的宝岛之一。它属于“华夏古陆”,其历史渊源与神州疆域荣辱与共,它的传承沿革与中华版图休戚相关;其日升霞飞、风土人情与大陆的传统相通;其苍茫海峡,潮起潮落与神州的江湖贯连。这其中缘由,为炎黄子孙的神魂所系;这里面有岛陆同在的血脉涌传。台湾与大陆地缘相接,神州历史沧海桑田巨变。根据台湾发掘出的新石器文物证实:远溯五六千年以前,台湾即与祖国大陆联系紧密。


据有关文献记载,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万众浮海东渡到达台湾,试以开发。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台湾勘察,以待所用。唐人施肩吾于公元806年举族迁居澎湖,以谋拓展。至南宋之际,台湾隶属福建晋江县管辖。元代忽必烈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肃属于福建泉州路同安县。明初,郑和下西洋,曾在台南暂避飓风并登岸汲水。台湾自古就是我国不可或缺的海防要冲,一直为大陆重视统管。从17世纪初开始,随着东西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陆续东来,不断觊觎和侵略我宝岛台湾。明天启六年(1626年),西班牙人侵占基隆和淡水。在此之前的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荷兰人曾一度窃据澎湖列岛,不久被福建军民驱走。到了天启四年(1624)荷兰人再度侵占澎湖;同时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金门、厦门、海澄等地进行袭扰,激起福建人民的愤慨。福建巡抚南居益发兵征剿,收复了澎湖,并擒获荷兰殖民者大小头目高文津等12人。荷兰殖民者见强占澎湖的阴谋未能得逞,便趁明朝防备松弛之机,转而侵我台湾南部,建立了“热兰遮城(台湾城)和“普罗文查”城(赤嵌城),作为进一步扩大侵略台湾的据点。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趁葡萄牙和西班牙衰落之机,打败了西班牙,独占了台湾。


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统治的38年间,强征暴敛,极尽盘剥,残酷压榨岛上的台湾人民。对此猖狂的挑衅行径,立足东南沿海,坚持反清复明的明朝将领郑成功虽因北伐,与清军连战失利,正率部退守金门、厦门休整,然耳闻目睹侵略者们的罪恶暴行,决意立即采取战略转移,出师东征,驱逐侵略者,收复台湾岛,并把其作为抗清基地。为此,郑成功进行了充分周密的战前准备:搜集情报、勘察航路、整顿操练水师,全面紧张备战。


郑成功讲究战斗策略。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正月,他召开将领会议,统一思想决定东征;同年三月初一日,他在金门举行“祭江”誓师仪式,其铿锵誓言响彻云空、震激海浪;三月二十一日,他率领的东征大军25000人,乘数百艘战船从金门的料罗湾出发,由澎湖游击洪喧和岛内爱国人士何斌先后领航,浩浩荡荡向台湾驶进,于四月一日直抵鹿耳门,受到台湾人民的欢迎和支持。他们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郑军在禾港登陆。郑军水师登陆后立即抢建了滩头阵地并切断了敌人的一切对外联系,在岛内民众的接应支援下,击溃了荷军的拦击,乘势攻下了荷军要塞赤嵌城。随即,郑成功向驻守热兰遮城的荷兰侵台总督揆一发出牒文令其投降。揆一拒绝投降,凭借天险和设防坚固,作拼死抵抗。郑成功在数度攻城未果的情况下,改强攻为长期围困,断敌粮缓。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即公元166221日,在郑成功强大军事压力之下,走投无路的揆一终于在投降书上签字,无条件撤离台湾。至此沦为荷兰殖民地达38年之久的台湾宝岛,终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在复台时写了一首诗:“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表达了他的壮志豪情,以志此光耀千秋的壮举。


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郑成功同时注意开发建设台湾。他经过通盘慎密的考察规划,采取诸多有效的措施,尊重依靠原住民,并有序地向台岛移民。颁布政令,以法治军,整肃军队,严禁扰民,安抚百姓;废除殖民统治体制,加强政权建设,兴学设教,传播中华文化,抚慰少数民族上层,消除民族隔阂;重视农业,播稻植蔗,辟种麻苎,农耕渔猎,围垦屯田。在对台湾收复后的治理过程中,郑成功及其全体军民充分发扬了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传统,高度体现了维护领土主权、民惟邦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最终成为勇于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光辉榜样。


郑成功驱除荷夷、收复和经营台湾,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实质,一是领土主权意识。郑成功收复台湾,统一祖国,发生在西方殖民者拓展势力范围,侵略魔爪伸进中国,而腐朽没落的明王朝土崩瓦解,自顾不暇之际。郑成功挥正义之师,登上台岛,对谈判中愿意进贡白银,但不撤军的荷兰总督揆一断然表示:“台湾者,中国之故土也,久为贵国占领,今藩主即来,则地应归我也。”在郑成功心目中,台湾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宝地,是中国的领土,理应物归原主,这一点是不能讨论的。侵略者必须离开台湾,恢复中国在台湾的主权,这也是不能讨论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立即废除殖民地体制和机制,按照大陆政权建制,设置一府(承天府)、二县(天兴县、万年县),行使主权。在郑成功收复台湾22年后,其孙郑克爽审时度势,认同“台湾是中国之故土”的原则,“纳土归属”,接受清廷招抚,从而使台湾孤岛与祖国大陆连为一体。这完全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不违背郑成功生前所希翼的祖国统一的意愿。


二是是民惟邦本意识。郑成功的民族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他的举兵抗清,固然有“忠君爱国”的一面,但也是为了拯斯民于水火。清军铁骑所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烧杀掳掠,暴行累累。入闽之后,屠戮依然,如同安城竟“屠杀无遗”,制造了“同安血流沟”的惨剧。郑成功声称“统兵十余年,历尽艰难劳瘁,实为杀虏救民”;“自古做大事,以得民为本。”郑成功的这种思想在复台过程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为了把台湾同胞从荷兰人的奴役下解救出来,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据史书记载,郑军所到之处,“男妇壶浆,迎者塞道。”当地百姓主动为郑军送情报,提供粮食军需。连外国人也不得不承认,“台湾土人也都归附了敌人(按:指郑军),与全部‘华侨’都成了危害我方的人。”得民心者昌,受到包括土著人在内的台湾人民的拥护支持,正是郑成功胜利收复台湾的根本原因。此后,郑氏政权经营台湾,奖农桑,兴水利,轻赋税,通海商,顺应民意,推动了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


350年过去了,郑成功的业绩和功勋,一直深受两岸人民的敬仰。350年来,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光照人间。今天,铭记复台历史,弘扬成功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已成为海峡两岸同胞的共盼。习近平同志指出,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忠告我们:台湾回归祖国,两岸互求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把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强盛举放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可富强。当今,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共襄民族统一之大业,任何情势都难于违抗,任何干扰也难以阻挡!国家的完整统一,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重大保障;人民的亲密团结,是炎黄子孙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历史潮流所趋,人民心愿共向,祖国统一必将实现。(本文作者系南安市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